
有关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各位老师下午好
刚才,我们一起享受了一节家常课给我们带来的质朴和美感,听了大家的评课,我的第一感受是大家真不愧是各校选派来的骨干,评课时实事求是、观点鲜明且个性十足,我们的确需要这样探讨甚至争论,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共同学习与成长,这是种很好的研讨氛围,也是热爱语文课堂的老师们最好的平台。
说到这节课,因为张老师之前忙于学校的各种琐事,只花了一个星期去准备,所以我把这节课称之为充满美感的常态课。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去雕琢,并非我们对待这节课的态度不端正,是因为家常课、常态课是张老师,还有我本人一直以来追求的理想课堂,虽然时间紧,张老师在这遍之前试讲了二次,也就是一个星期之内共上了三次。三次课呈现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但有共同点,语文味十足。 有语文味的课堂,我认为把握两点足矣,一是尽显语言文字的美,二是扣击人文之美。这只是我自己比较狭隘的看法。下面我从这节课体现的五处美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自然之美。
一节好课,它不拒绝、不反对预设,我们的备课就是一个预设的过程嘛,但是我们的课堂本质上应该是生成的,包括整个教学流程,跟学生的互动和对话。这节课好就好在它的自然天成。张老师的公开课从来都是背粗案,简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绝不用重复的学生。为的就是呈现一个生成的课堂。就拿今天的课来说,张老师往那一站,首先人美是返璞归真的那种纯净的美;然后她一张嘴,声音美极了,甘露一般,这是一种磁石般吸引学生的美;她一朗读,节奏之美,语感之美显现出来了,这种美带给学生的是享受更是语文素养的熏陶,所以学生后面说写的环节令人赏心悦目,简直就是张老师的翻版,因为这个班她代了两年,受其影响之深嘛。大家可能以为完美的流程,完美的表达背后似乎隐藏了太多的预设,其实不然,因为我听了前面的试讲,我有发言权,三节课在细小的环节上的处理都不尽相同,就连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上都不一样,因为她更多的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生成的东西一多,就有了今天自然状态下的真实的课堂。
智慧之美。
美貌与智慧并存这种魅力,这种美是超乎寻常的。从课程设计上讲,一开课张老师用“四五十年后,季老先生再回德国,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这有效的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直击文章中心,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从整体入手,对整篇课文作了整体思考,这也就是我明天要讲的阅读教学的十种模式之一,主线贯穿式。从教学过程来讲,这节课生成的东西多,张老师的智慧也就显现得多,例如:
个性之美。
所谓个性,就是出众。张老师的与从不同在于什么?其一读得与众不同,从课题上就入手,把语文课的味读出来。她用抑扬顿挫的朗读艺术带着孩子们用读来诠释文本的内含,给文字注入生命,去撞击孩子们的心灵。她还通过范读,引读,接读等多种方式蹲下身子参与到学生的朗读之中。正是这种个人的素质魅力引领着学生有效地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又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写花美的那段就体现得很好,如此带着孩子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大家都看得到效果嘛,从开课时读题目的疑惑与惊讶到结束时读题目的由衷赞叹,这就是孩子的理解与成长。
其二张老师用极具感染力的肢体语言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每个老师的教态是不同的,张老师那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不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在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了这般的亲和力,学生肯定不畏惧,乐于阅读,教学效果那是不言而喻的。
丰富之美。
文章篇幅不长,大部分内容学生也不难理解,这节课最美之处是将工具性与人文性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是真正将语言文字的发展放在首位,将听说读写落到实处。老师们不难发现,课中的学法指导无处不在,例如: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边读边思考;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学生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学会了合作学习;学生还学会了运用课外资料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是“文道同行”的。这节课的人文渗透有力度,不是在单纯地讲大道理,而是与工具性相结合,既练习了说、写,又起到了思想引领,指导行为的作用。
再次,作业的设计也为这堂课增添了光彩,使课堂丰满起来。课结束时张老师向大家推荐了有价值的书籍,力求学生迈进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
遗憾之美。
语文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A上午我们讲到了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对照起来,这节课中默读的成份少点,静思默想应该是高年级课堂中最常见的读的形式,课如果一直处在高音区,不管是老师和同学,这样肯定有点累,教得不轻松学得也不轻松。
B今天的课各个层面的东西都有,虽丰富却显得繁琐了一些。这也不是张老师的问题,因为在试课后我们是希望张老师的课能够将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方面面能尽可能多的展现出来,也就是这节课是纯粹为了迎合我们这次阅读教学的主题而量身设计的。本身我们是提倡阅读课一课一得,抓住重要部分,带着学生搞透彻的。C张老师是典型的淑女形象,课堂细而显得碎,柔而显得腻,这节课多了一丁点绵长,少了一份利索。各环节转换得稍嫌繁重,例如
D学语文其实就两点,就是多读和多写。有些文字根本可以不用讲,可今天有的环节却问过来,问过去,嚼过来,嚼过去例如在说写奇特的句子时。所以,我们的孩子在课堂约后半节产生了审美疲劳。
E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有三个关健,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就这堂课而言,教育机智略显单薄,例如在讲花的美与多时,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全诗分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四蹄腾空、凌厉奔驰。这匹宝马良驹在诗人细致的刻画下,是那样的气韵生动,惟妙逼真。诗的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写它纵横驰骋,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骁腾有如此 ……此处隐藏8707个字……细致刻画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片段二《临死前的严监生》刻画了爱财如命的守财奴的形象;片段三《“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向我们展示了王熙凤这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的人物形象。作家描写的每个片段都是人物描写的经典。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2)能通过阅读感受到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学交流、表达反馈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依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四、说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为此,我采用以下三种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教学策略:
2、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3、以读促悟策略: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我把本课分为三个课时来学习,现在我以第一课时“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为例来说教学程序。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第一个环节:观看影片《小兵张嘎》片段导入新课
借助电视剧《小兵张嘎》,和学生畅谈小嘎子这一人物,建立起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点,缩短本文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气氛和高昂的兴趣中展开教学。
第二个环节: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感受小嘎子的人物形象;并请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读文,使他们在读中学习表达。同时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在初读课文和学习完生字词后,指导学生说一说小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嘎子和胖墩儿是怎样摔跤的?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根据学生交流句子的顺序朗读感悟重点,抓住人物的动作来体会人物的形象,让学生边读边感悟,边读边想象,体会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把文章中的摔跤片段概括成几句话,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动词如:(1)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qian架似的对起阵来。
什么叫“虎势儿一站” “公鸡鹐架”?神态是怎么样的?是一双怎么样的眼睛?手和脚又是怎么放的?请学生做一下动作。并读出老虎的勇猛,把这种逼人的气势读出来,更加虎虎生威些,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并且默读课文,进行品读,感悟,进一步感受小嘎子的形象。这时,不仅引导学生抓住动作描写,还随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心理描写,真正做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同时,不忘感受胖墩儿的形象,从另一面看到嘎子的性格特点。而这些环节渗透着读书,让学生读中感悟,悟中读文。
第四个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本着“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走出文本”的理念,我布置了这样的小练笔
小嘎子和胖墩第二次比赛摔跤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看到两个特点鲜明,天真可爱的少年形象。同学们也一定注意到了徐光耀爷爷把这两位人物写得如此鲜活,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进行描写呢?(主要是动作描写,兼有语言和心理描写)
那么第二次比赛,他们会比什么呢?小嘎子会想到使什么巧招儿呢?请大家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其他描写方式,展开想象,写一写嘎子和胖墩儿的第二次比赛片断。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 ,这个片段的板书我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22、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 和 胖墩儿比赛摔跤
气势逼人 站 摔跤惯手
机灵鬼透 转 憨厚沉稳
钩 赢得胜利
结束语:“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我们每位一线教师不断探索的目的所在!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猴王出世》是根据我们非常熟悉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一回改编而成,作者用凝练的古白话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早已家喻户晓的故事: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石猴的形象,孩子们早已耳熟能详,但是他们大多是从影视或者图画书上看到的,所以本课不是通过解读文本建立形象,而是通过解读文本,来实现头脑中原有形象与文字的融合。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2、了解石猴是怎样出世的以及它成王的经历。
3、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吟诵、感悟、探究等教学策略,让孩子们品词析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确立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做了如下教学设计,下面我将教法、学法融合起来进行说课。
在第一课时里,我和孩子们初读了课文,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解决了课文中难懂的字词。例如:“瞑目、甲子、洞天、滔滔不竭”等。在此基础上,还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成了两部分,理清了文章脉络。
教学设计:
一、整体回顾课文
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对课文的整体回顾,不仅能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很快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二、品读感悟课文,解读人物形象
本节课我设计的中心话题是:石猴是从哪儿来的?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什么?在课文中划出相关字、词、句,并做出批注。再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的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