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教学计划

时间:2024-07-13 21:50:56
【热门】学期教学计划七篇

【热门】学期教学计划七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好的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期教学计划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期教学计划 篇1

一、教材分析

教材包括以下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材还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

三、、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的是二(1)班数学教学。在经过一个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活动中,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

五、教学措施

1、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将笔算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习计算的必要性突出出来。接着通过操作、直观探讨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问题。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让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图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更好地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各种

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概念的含义及所学图形的特征,并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操作活动的基础上,从直观到抽象,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让学生通过这些富有童趣的活动,心情愉快的记忆乘法口诀。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渗透于掌握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学习乘法计算的目的是用它解决问题。渗透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乘法计算教学与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结合编排,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的机会练习乘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结合实例,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情境,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学生了解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洁、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 ……此处隐藏7031个字……的v—t图像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像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教学难点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像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及木板等.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演示]让小车分别在倾角较小的斜面和倾角较大的斜面上滚动。

[提问]小车两次各做什么运动?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得出]小车两次都是做速度越来越快的直线运动,但后一次速度改变得快。

[小结]物体的速度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

[引导]实际上速度改变的快慢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那么,同学们能否举一些例子出来,进行说明。

[实例]

1.运动的客车进站时,如果车的速度改变太快,立即变成0,会出现什么情况?

2.百米赛

跑时,发令枪一响,运动员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速度改变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3.火车出站时,速度逐渐较大,经过一段时间后风驰电掣;而一扣枪的扳机,子弹“啪”的一声已不见踪影,这说明什么?

4.人们在玩过山车、蹦极时,体验到的刺激是速度带来的吗?

[小结]以上实验,以及生活中现象都说明速度的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为了描述物体运动中速度变化的快慢,人们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那么,如何定量地比较物体速度的变化快慢呢?

新课教学

[讨论与交流]

A.在校运动会上,张三同学百米赛起跑阶段,由静止开始在1.0s内速度增加到8m/s

B.电动车由静止开始在3.0s内速度增加到8m/s(约29km/h)

C.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3.0s内速度增加到12m/s(约43km/h)

D.摩托车以12m/s的恒定速度行驶了3.0s

为了能更加清楚对以上情况对比,请你将以上数据填入下表。

初始速度v0/m·s-1

经过时间Δt/s

末速度v/m·s-1

A.百米起跑

B.电动车起动

C.摩托车起动

D.行驶的摩托车

仔细分析表

格中的数据思考下列问题:

(1)能否用速度的大小v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说明你的理由。

(2)能否用速度的变化量Δv(=v-v0)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说明你的理由。

(3)你认为如何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思考后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意见。

一、加速度

1.定义: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a=△v/△t=(v-v0)/△t

v0──开始时刻物体的速度

v—─经过一段时间t时的速度

3.国际单位:m/s2或m·s-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练习]

下面请两个同学把表格中的A、B的加速度算出来,下面的同学计算C、D的加速度,要有过程。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借此学生可熟悉公式、单位,教师也可从巡视中发现错误,并引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点评]进行规范,并给出正确答案,大小分别为:8m/s2 2.7m/s2 4m/s2 0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8m/s2表示什么样的意思? 师生共同分析,结合定义,得出物理意义;并让学生说出其它数值的含义。

4.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提问]加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呢?为什么?方向如何规定?

[讨论后小结]速度是矢量,速度的变化量Δv也是矢量,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也是矢量,所以a方向与Δv的方向相同。

[提问]那么计算时,如何体现加速度的方向?

[典型例题]在一次事故中,小车以10m/s的速度向一面墙撞过去,碰撞时间为0.1s。

(1)如果墙不牢固,墙被撞倒后的一瞬间,车仍以3m/s向前冲去,求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2)如果墙很牢固,车与它碰撞后的一瞬间,以5m/s的速度被弹回来,求这一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学生回答后给出正解]

解:以小车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v1=10m/s,因为末速度与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且速度为矢量,∴v2=-5m/s,则Δv=-15 m/s。∴a=(-15)/(0.1)m/s2=-150m/s2。即此时加速度大小为150 m/s2,负号表示a方向与车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

(学生在了解加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以后,以此来检测对公式是否真正理解;另外,同时通过该题让学生见识一下矢量如何计算,培养用正、负号表示方向的习惯。)

5.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减速直线运动与速度方向相反。

[阅读课本强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知道加速度也分为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引导学生阅读P27页表格上所列的加速度,对其中一些数值进行分析,一定要结合物理意义及方向来巩固以上内容。

[阅读体会]课件展示阅读材料,让学生认真阅读并体会计算加速度。

材料一:高级跑车:克莱斯勒ME412

0──100 km/h加速时间2.9 s

发动机:V12双顶凸轮轴48气门4Turbo

排量:6.000c.c.

最大马力:850bhp/5750rpm

车重:1310 kg

极速:400 km/h以上

《【热门】学期教学计划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