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树》教案

时间:2024-07-13 21:56:24
《三棵树》教案

《三棵树》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棵树》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棵树》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二、教学重点

“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哪三棵树?

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l作者是由什么引到这三棵树呢?

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

(二)分析文章内容

那么究竟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在对待树的得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来谈一下.

1、三棵树的特点

苦楝树——幼小无依

枇杷树——含蓄深沉

石榴树——热烈奔放

(教师补充讲述“鸟儿、孩子”)

(提示: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不会埋怨)

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2、作者的情感脉络

迫切希望得到——隐痛

缺憾

欣喜

满足

——迷惑

不舍

(教师补充:在教材中划出这些地方,并着重处理词语“隐痛”和“弥补生命的裂痕”,谈谈你是如何看待的?)

提示:隐痛——词义——作者没有真正的拥有过(提示:隐痛和缺憾;隐痛很显然不是锥心的痛,也不是生生的痛,似乎只有在想起的时候才会有痛的感觉,原以为自己并没有因为树的离去而有太多的悲伤,但是只有在经历之后才发现苦楝树的离去是“痛”是缺憾。)

弥补生命的裂痕——拥有了八年,城市建设失去,连续使用两个“埋葬”,表现作者对逝去的一种哀悼,可见他情感的悲伤与凄凉,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伤心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人与树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3、重点语句

l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提示:火车站——三棵树

真正只拥有了两棵树

希望生命完整

l讲解三棵树和人的生命形态的关系

苦楝树——幼小无依——幼年

石榴树——热烈奔放(成年——壮年)

枇杷树——含蓄深沉(成年——中老年)

象征手法

l我在这里,我在水里

苦楝树的确是作者努力想要拥有的第一棵树(夭折)

没有它感觉人生有了缺憾,因此作者还要不断的寻找下去

有缺憾的人生是完整的人生,作者渴望完整,因此还要寻找

(“完整”和“完美”)

(三)结合导读总结课文

1、作者与三棵树的关系(主要内容)

2、人与树的依存关系

3、对生命的思考

(苦楝树是作者拥有的第一棵树,它的孤苦无依,它的不幸夭折,似乎和作者的童年有不尽相同的地方,童年的作者连拥有一棵树的愿望都显的那么奢侈,天井大小的地方只能望天,由此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不会比苦楝树好到哪里。

就如我们的手指一样,尽管有的手指外观并不让你满意,但是只有五个手指全部拥有才是完整的,缺少任何一个都是残缺的,因此作者希望拥有的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四)拓展

请对照苏童在本文中渗透的思想情感,结合你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人生中目前为止最珍视的东西。

(五)作业

课前一分钟演讲:假如我是一棵……树

《三棵树》教案2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观察、对比三棵的不同与共同的特征。

2、引导幼儿根据大树的特征,自主创造作画。

3、培养幼儿观察力、创造力、审美力。

活动流程:

一、 初步观察幼儿园三棵大树

1、小朋友,这三棵大树是怎样的?

2、你喜欢哪棵?为什么?

二、 引导幼儿观察大树的不同和共同点

1、这些大树都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2、有什么地方是不同的?

三、 引导幼儿作画

1、你喜欢画那棵大树,还想为大树画上什么?

2、还能给你的画编成一个故事吗?

3、教师示范编一个故事。

四、 请幼儿作画编故事

1、请你们选一棵你喜欢的树来作画,你自己想出来的大树也可以。

2、画好大树,再画上其他的东西编成一个故事。

五、请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六、欣赏作品,并讲述故事

1、请把自己的画拿起来介绍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请幼儿根据其他幼儿的作品,创办成一个故事。

《三棵树》教案3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左右来回平涂的方法画树,并学会自己动手画线条。

2.鼓励幼儿幼儿根据主题添画相应形象,并合理布局。

活动准备:

散步时带幼儿观察过秋天的树;已画好树的画纸每人一张;蜡笔和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演唱歌曲《秋天》,提问:秋天的树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讲述。

二、讲解示范图

老师这也有些秋天的`树,你们瞧!漂亮吗?老师觉得这树一点也不漂亮~因为他什么颜色也没有。你们说说这些秋天的树是什么样子的呢?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依次用不同颜色的蜡笔给树涂上颜色。看!秋天的树画好了!现在这棵树有没有变漂亮啊?可是我觉得只有一颗树站在这里太孤单了,他也想像小朋友们一样有这么多的伙伴,怎么办呢?请幼儿动脑筋思考并说出来。(用水彩笔在树的周围添上小花小草)嗯!这下多漂亮了呀!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画。

三、幼儿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画秋天的树吧!注意要用蜡笔给大叔穿上漂亮的衣服,小花小草要用水彩笔哦!教师指导幼儿从上到下,左到右有顺序的来回涂。鼓励幼儿大胆添画,并保持画面整洁。

四、展示幼儿绘画作品,老师表扬画面整洁、有进步的幼儿。

看!我们小 ……此处隐藏1202个字……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结合作者的情感脉络来分析,没有树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明确: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2.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有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明确:树的意象,并不仅仅是树,而是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人类要改善自己的生存质量,就不能不牺牲一些植物;而植物的减少,又降低了人的生存质量。这是人类生存的困惑。这种困惑在作者看来,是很难解决的。正是因为这样,当作家找寻他那第三棵树的时候,那棵树,那棵已经死亡的树,却在冥冥之中呼唤着他。这种呼唤,从客观上来说是悲观的,从主观情感上来说,则是一种不懈的追求。

树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唤“我的树”也是呼唤自然与人共生和谐的环境,呼唤对树(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3.如何正视自然?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请学生尝试举例说明。

4.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明确: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的主旋律是一种无助的呼唤与渴望,对完整生命形态的热切的期盼。

二、总结

1. 作者与三棵树的关系(主要内容)

2. 人与树的依存关系

3. 对生命的思考

苦楝树是作者拥有的第一棵树,它的孤苦无依,它的不幸夭折,似乎和作者的童年有不尽相同的地方,童年的作者连拥有一棵树的愿望都显的那么奢侈,天井大小的地方只能望天,由此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不会比苦楝树好到哪里。

就如我们的手指一样,尽管有的手指外观并不让你满意,但是只有五个手指全部拥有才是完整的,缺少任何一个都是残缺的,因此作者希望拥有的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三、拓展训练,能力迁移

口语表达练习题:请对照作者通过本文传达出的思想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人生中目前为止最珍视的东西。

(小组交流、发言,派代表上台讲述。)

四、布置作业

1.《伴你学语文》中相关的练习。

2.将口语表达的练习题书面化,修改成文,誊清上交。

《三棵树》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二、教学重点:

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

(一)、朗读文章,把握大意。

1、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

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苦楝树——幼小无依

枇杷树——含蓄深沉

石榴树——热烈奔放

讲述鸟儿、孩子。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

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4、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里,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二)、情感把握。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

(教师补充: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树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着绿色的冠盖和褐色的树干。但是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现实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没有树,这让“我”怅惘,成了“我”的隐痛,成年后我见过了很多树,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树,这不由的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一个悬念:那么作者的树到底在哪里呢?在迁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两棵树。在作者欢快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其实无论石榴枇杷,还是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树,枝繁叶茂的树。树的存在,让我知道我是个幸运的人。

但是“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我忽略了树”,对它熟视无睹,当树终于有一天将离去时,我才又怅然若失起来。

看作者这一生,他种过树,但是苦楝树只能种在花盆里,并且被我偶然的疏忽和难以抗拒的天灾毁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不难感受到生存的无依、无奈。)后来我拥有了两棵果树,但是七年之后,它们依然离我而去,作者连续使用两个埋葬,表现对逝去的一种哀悼,可见他情感的悲伤与凄凉,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伤心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不同的是,幼小而无依的苦楝因我的疏忽和天灾而离开,而这两棵树被城市的建设所毁。结果“我”的树消失了,“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那么“我的树到底在哪里”?

(三)、主旨理解。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结合作者的情感脉络来分析,没有树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有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树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唤“我的树”也是呼唤树与人共生和谐的环境,呼唤对树(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思考:如何正视自然?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

(五)、总结课文:人与树的依存关系、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六)、拓展(表达训练):

教后记:感情线索的把握较为简单,但是中心和主旨的理解还需教师多加引导。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从文章中找到支撑。

《《三棵树》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