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13 22:05:41
古诗语文教案

古诗语文教案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语文教案1

《登鹤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作者写的是登鹤雀楼凭栏远眺时的的感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全诗洋溢着盛唐时期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

教学这首诗。可以采用:“读、查、连、话、想、悟、疑、背”八步教学法,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用心感受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1、读。

在揭题后老师范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轻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并逐步做到流利地读。

2、查。

让学生把诗读熟了,再要求解释字义,从字面上初步弄懂诗的意思。如“依”“尽”“欲”“穷”等。从字典中查的字义,要放到诗句中,看能不能说得通。说不同的就要找个相近的意思想一想。“如白日依山尽”的“尽”字,字典里的解释是“完毕”,“太阳*着山完毕了”这说不通,改为“太阳*山消失了”,“太阳*着山下去了”就说得通了要启发和鼓励学生把字典里同联系上下文结合起来解释古诗的字义。

3、连。

要求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白话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有的诗句直译不好说,老师应予点拨。如“欲穷千里目”可还原为“目欲穷千里”,然后让学生用白话式着说一说。

4、画。

要求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然后把想象的事物画下来。要提醒学生不要照者插图画,要尽量画得与它不同,,与众不同。要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在哪里?鹤雀楼应画在什么地方?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地方?想好再画。

5、想。

学生根据诗意画画,是第一次想象。根据老师的描述展开想象。老师的描述要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老师可要求学生全身放松,两眼微闭,在悠扬的音乐声中,随着老师的描述再次进入意境。老师的描述应从舒缓到昂扬:“一轮红日拌着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渐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无际无穷,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地进取,最大限度的获取成就。”这样的描述,学生不一定能句句听得明白,但能受到情感的熏陶。

6、悟。

悟就是领悟,让学生根据老师描述展开想象后,可启发学生:“从诗意的想象中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什么?”对学生的体会,不要局限与对“登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的认识,要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感。

7、疑。

疑就是质疑。对古诗的质疑。不一定要全部弄明白。有的可存疑,激发学生再今后读书中不断求知的欲望。如“白日”为什么不用“红日”,就不一定要讲清楚,可留给学生一个悬念。

8、背。

背是语言积累,应指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把诗背下来。

简评:

古诗“八部”教学法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

1、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诗写的是作者的感受,作者用的是形象思维,用意象说话,读诗就要透过字面意思,从理解意象入境,去体会作者的感受。

2、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自己读一读,查一查,连一连,从而自己读懂的字面意思;然后再画一画、想一想、悟一悟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中,*自己积极主动的努力,深入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写诗要想象,读诗也要想象。教者两次引导学生想象。一是借画想象,通过引导学生把诗意画面化,更好地把握意象入境;二是借语言想象,老师通过对待诗意的生动的描叙,让学生凭借丰富的语言想象,使学生头脑中的意象更丰富,更清晰,对待中情感的感受更真切。

古诗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枯”和“荣”两个生字,会写“荣”、“枯”、“烧”这三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简单表达古诗的大概意思;能背诵课文。

3、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初步懂得要像小草一样的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教学重点:

1、生字的认识和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2、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阶段,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课中刚刚讲到《找春天》,而且我们大家也都各自找了一下春天,我发现啊,大家找到的春天都不一样,都很有自己的特色。

在古代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叫白居易,他找到了春天的草,并且作了一首诗《草》(出示课件),现在就让老师带大家到唐朝,看看白居易找到的春天的草是怎么样的好吗?(学生的回答肯定异口同声“好”。)那好,大家请看PPT(播放配乐诗朗诵)

(二)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注意字词发音

好了,现在大家把语文课本翻到第5页。我们刚才已经听了配乐诗朗读,那现在我想要听听我们的小朋友能读得怎么样?所以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但老师有个要求:在朗读时,借助课文的注音,自学生字,争取把诗读得既正确又通顺。等一下老师会叫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看谁读得更好。好,开始吧。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大家朗读的时候,老师也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大家,大家读得都很棒。这样吧,我先请几个同学来读一下,大家都来当一回小老师,看看这位同学有没有什么字发音不太标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请三到四位学生朗读,学生在读音上可能犯的错误有平、翘舌音混淆,前后鼻音混淆。并请学生来纠正其发音上的错误。)

看来同学们都读得不错,学得也很好,刚才有同学已经指出了第二句诗中的“岁”是平舌音,“荣”是翘舌音(出示课件),确切地说“荣”在发音的时候我们的舌头是向上卷起来的。下面大家跟老师来读一遍,要注意老师是怎么发音的。——岁(领读),——岁(学生跟读),——“荣”(领读),“荣”(学生跟读)。大家读得很好,我们还有同学指出了刚才那位同学没有注意翘舌音,看来同学们都很仔细,“烧”这个字是怎么读的呢?(课件)(请同学回答,如果学生没有答对,那再请学生答,不超过四位学生。)这个字读shāo,是翘舌音,刚才有几位同学念成了sāo,这种读法是错的,还有一个字的读法错误刚才也有同学们也发现了,“吹”(黑板板书),这个字也是翘舌音,读chuī(黑板板书),下面这两个字的读音大家也跟着老师来读两遍,——“烧”(领读),——“烧”(学生跟读),——“吹”(领读),——“吹”(学 ……此处隐藏17378个字……

洗砚池、淡墨痕、清气、乾坤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真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出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他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感悟诗情。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誉,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朗读体悟。

墨梅具有“花开淡墨痕”的特点,作者也希望像墨梅一样做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那么我们怎样读这首诗呢?同学读诗。

拓展延伸

比较石灰吟墨梅两首诗的一起点。

板书设计

咏物抒怀

石灰——于谦——清白

墨梅——王冕——清气

课堂检测

誊写《墨梅》。

填空:

《墨梅》是元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借( )抒发了他( )的高尚情操。诗中“满乾坤”的意思是( )。

说说诗句的意思。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资料优秀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古诗语文教案14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

二、学习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1.读诗题,解题意。

指名读诗题。

师:“兴”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表示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自由朗读古诗,思考:

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3.反复读,自由读,齐读。

4.学习第一、二句古诗。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这是春末夏初?

明确:春天成熟的水果:梅子、杏子;春天的庄稼:麦子、油菜。

明确:从“肥、金黄”这些词语我能想象到一幅春末果实成熟的画面,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惊喜。从“金黄、雪白”这些词语中我能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也可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

师:初夏的田园景色,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诗句意思: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

5.学习三、四句古诗。

自由读古诗。想象一下作者眼中的家乡是怎样的?人们都在忙什么?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明确:诗人的心是悠闲的,眼中的景物是美丽的。初夏农忙时节,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人。

诗句意思:夏天日长,篱落边无人过往,大家都在田间忙碌,只有蜻蜓和蝴蝶在款款飞舞。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耘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农忙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孩童勤劳

古诗语文教案15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课时目标】

1、认识前面6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晓》,背诵《春晓》。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3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 指名背诵。

⑷ 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 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 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 交流讨论学习:

① 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鸟、风雨、花)

② 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③ 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①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②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古诗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