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木笛》有感

时间:2024-07-13 21:54:13
读《木笛》有感(15篇)

读《木笛》有感(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木笛》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木笛》有感1

《木笛》这篇文章是我在语文书上课后的选读课文中发现的。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青年他为了爱国而不惜放弃前途的事:这位青年名叫朱丹,非常喜爱音乐,但是,他考试那天,刚好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他考试的第一项考题,就是用木笛演奏欢快的乐曲,可他坚决不演奏欢快的乐曲。结果,被主考官“取消”考试。

之后,他失落地走出学院,披着雪花,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演奏了一首悲凉凄切的乐曲,好多个孩子不约而同地组成一个大方阵,每个孩子手里都擎着一支红烛,向他走来,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读到这里,我心里犹如下了一场倾盆大雨,冰凉凉的,这位青年只是爱国,为了爱国,他放弃了自己的艺术前途!

我认为,我们当代青少年都应当向朱丹学习,学习他为爱国不惜放弃自己艺术前途的精神,我真想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那我们往下看!

最后,文章上说,朱丹虽然没有参加考试,但是他已经被乐团录取了!

我明白了,爱国的精神,我们要学习!还有,坚持不懈,不轻易放弃,就会成功!

读《木笛》有感2

读完《木笛》这篇课文后,我感受到了深深的爱国之情。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在招聘演员的考试中,考官要求一位叫朱丹的应聘者有木笛吹一首欢快的乐曲,朱丹不愿意,因为朱丹知道当天是南京大屠杀同胞的纪念日,所以朱丹失去了一次工作的机会。入夜,朱丹怀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在南京大屠杀同胞纪念碑前吹起了悲凉、凄切的乐曲,他那种爱国之情深深的打动了考官,考官决定录用他……

12月13日是1937年中国首都被日寇攻陷的日子,日寇从此开始令人发指的屠城,30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被日寇像牲畜一样虐杀。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国殇之日,在这样一个举国哀悼的日子演奏欢快的木笛曲,有骨气、有志气的青年又怎能强装欢颜演奏欢乐的木笛乐曲呢?!

朱丹虽然是一个平凡人,但存着不平凡的爱国之情。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宁愿失去那宝贵的工作。这个世界上有哪些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啊?很少,很少。这更说明了爱国者,好报之多,害国者,坏报不尽。所以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爱护自己的国家,默默地为祖国做出贡献,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华富强。

读《木笛》有感3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它的名字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有一个人叫,他去参加一个音乐类的比赛,当时大师给他抽中的是一首欢快的曲子,但是怎么也不吹欢快的曲子,放弃了比赛:因为当天是!他走到纪念碑前,吹响那悲伤而凄凉的曲子,最后大师走过来紧握他的手,告诉他他被录取了,当时他又高兴又悲伤。

读完这篇文章我热泪盈眶,我觉得:非常爱国,因为当天是国家悲哀的一天,他就算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比赛的名次,也绝不吹欢快的曲子。他这是为国家着想,虽然他吹不吹曲子表面都和国家没有什么关系,就算他吹欢快的曲子,别人也管不着。但是因为他心中充满了悲痛,所以他的态度是那么坚定、坚决。

我当时马上联想到一件事——这次的!我听说有一个乞丐老爷爷,他走到捐钱箱前,拿了一张一元钱的,放了进去。没过多久,他又过来了,这次却拿了一张一百块钱的,放了进去。当时人们都感到很奇怪,他是个乞丐,每天都在要饭,怎么会有这么“多”钱呢?结果老爷爷告诉他们说他一开始都是1分,2分,5分,1角的零钱,他怕这样零的钱不方便,所以就去银行把那些钱换成了一张整的一百元钱,投进了捐款箱。

他尽了自己的所能,为国家付出,你知道吗?这一百块钱对他来说有多少?但他却为国家着想,哪怕自己没有任何东西了,也要尽自己的所能,让受灾的人们好过些,他觉得这样很幸福,他的这份心意让我们没齿难忘!

无论是朱丹还是乞丐老爷爷,都放弃了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他们向国家献出了自己的所能,所以我也要向朱丹和老爷爷学习,学习他们为国家付出的精神。我们也要尽自己的能力,去捐献,去付出……

读《木笛》有感4

《木笛》的篇幅不长,但我们从这短短的字里行间却可以感受到华夏儿女对祖国的热爱以及情愿牺牲个人前途的爱国主义精神。主人公是一位文艺青年朱丹,为了尊敬在南京大屠杀中逝去的同胞,他在考场上放弃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艺术前途。到了夜晚,为了祭奠已逝的同胞们,他又情不自禁地演奏了一曲悲凉凄切的曲子。当然,这一切被担任考试委员的一个艺术大师听到了,因而朱丹也获得了录取。

事实上,在商业经济和个人主义盛行的当前社会中,很少有人会像朱丹那样选择;相反,绝大多数人都专注于个人利益,而将应有的社会责任和爱国精神都抛诸脑后。明显的表征就是,在刚刚过去的“双12”,尽管紧跟着就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但商家们为了追求最大化的个人收益,依旧大肆搞各种狂欢派对秀,竭尽各种之能事来激起人们的购物欲。看到这种情形,我真想对他们说:“你们在享受当前安逸和平生活的同时,难道没有稍许回想起我们的先辈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吗?如果你们还是华夏儿女,难道可以没有丝毫的国家精神吗?”

正是在当前私欲横行、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绝大多数中国人往往深感自卑,表现在行为和言语上往往崇洋媚外,以犬儒主义的态度来看待社会一切现象,以致出现了诸如“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钱是真的”、“爱国值多少钱”、“爱国能当饭吃吗”等流行语录。但是,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受到自尊、自信和自豪,这不仅因为我们的祖国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且也因为我们的祖国有光辉灿烂的未来前景。尤其是,只要留心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于一些熟视无睹的周遭现象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大量的美,这不仅体现在无数的父母们为了儿女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的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也体现在“尊老护幼、敬师重教、济困扶贫、助人为乐”的社会新风尚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我相信,只要我们对国家采取一种尊敬和仰视的态度,将国家放在我们的心中,那么,九门就会越来越感受到国家的美,甚至是世界上最为美丽的国家。事实上,气壮的山河、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日益和谐的社会以及欣欣向荣的发展,这是何等的美呀!这又如何教我们不去尊敬它、不去热爱它、不去维护它呢?作为华夏儿女,我们继承了先辈的遗产,又何以不能为了祖国的尊严而放弃个人的小利呢?这正是朱丹的行为告诉我们的。

读《木笛》有感5

作文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剪下一段回忆,折一对飞向冬天的纸鹤!500字作文我不知道你过得好不好,马上就是你的生日了,我已经不能陪你过了,亲爱的,我们原来已经散了。亦或我正处在彷徨挣扎的年龄。又是一年岁末,蛇年如期而至,蛇年,我的本命年;我不想再有人控制我的时间操纵我的肢体,我不想再看那些鄙夷的凶狠的愤怒的挑剔的不怀好意的目光。

朱丹身着 ……此处隐藏2132个字……择哪一条——相信眼前这的人寥寥无几,在这寥寥无几的人当中,朱丹则是给那些选后者的人做了一个伟大的榜样!

相信你读了这篇文章,也会和我一样,对朱丹生出一种敬佩之情。

读《木笛》有感11

说起抉择,人们都会有很深的感触。不同的抉择,会让人有不同的人生。《木笛》一文中,主考官让朱丹演奏欢快的乐曲,但由于那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因此朱丹拒绝演奏。结果,主考官向他挥挥手,果断地对他说了声:你可以走了。比赛结束后,朱丹走到烈士纪念碑前,吹起悲伤的曲子。他这种爱国之情深深地打动了主考官的心,他被破格录取到了乐团。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是啊,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舒适生活而淡漠了爱国之情;更不能以年龄小为借口,推卸我们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向朱丹学习,学习他那种热爱祖国,当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的利益相冲突时,毫不犹豫地选择国家利益的精神。

朱丹的抉择是痛苦的。对于一名颇有音乐天赋的人来说,错过了这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会使他失去工作,失去演出成名的机遇,失去美好的前程……但他没有后悔!

这种精神是可以相互传递的。当朱丹伫立雪中,吹奏木笛时,他把这种爱国精神传给了下一代的孩子们,让他们懂得了勿忘国耻;当朱丹伫立雪中,吹奏木笛时,他把这种爱国精神传达给了主考官,让主考官倍受感动,将他破格录取;当朱丹伫立雪中,吹奏木笛时,他把这种爱国精神传给了我们,告诉我们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相冲突时,要果断地选择国家的利益……

读《木笛》有感12

读了《木笛》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 ,朱丹的爱国情怀,他那辽远,深邃,让人停止呼吸的木笛声,让人潸然泪下······

雪夜来得这么突然,是在为“南京大屠杀”的遇难同胞在啜泣。那哀伤的木笛声是谁发自内心的吹奏?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朱丹。南京的乐团招演员,朱丹在考试时,因为在12月13日不能吹奏欢乐的乐曲而和光明的前途擦肩而过了,大师在听到了朱丹如天籁般的木笛声时立刻改变了主意。

我把这首《中国心》送给朱丹.朱丹也许停止了生命的心跳但是他另一颗爱国之心一直在跳动!有一个伟人曾经说过:“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爱国!”12月13日一个让中国人永生难忘,刻骨铭心的一天,记载了中国人血的记忆!正在随风而去的记忆!中国人血的记忆!我们要把它挽留住!只有记住仇恨才会激励自己,让自己不断创新,不断地努力前进!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爱国主义者郑成功先生。公元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先生率兵25000人,战舰近500艘,从福建厦门出发;经过了八个月的激战,终于让宝岛台湾回归祖国了!

你听见了吗?你自己的中国心正在跳动着呢!

读《木笛》有感13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三十多遇难的同胞,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日子。朱丹他在考试时没有按要求演奏欢乐的曲目,被遭拒绝;但在纪念碑前,他的出色演出和一颗爱国之心终于打动了外国大师,成为了乐团的正式成员。

南京大屠杀,每一个12秒,倒下一个新的生命。一个又一个的万人坑,一个又一个的中国人,在那时倒下。六个星期的大屠杀,带走了多少中国人的生命与灵魂?

现在的中国经济繁荣,已经不再被异国所欺凌。为何我们的同胞会遭此欺凌?因为落后,因为懦弱!

现在的中国经济繁荣,已经不再被异国所欺凌。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20xx年成功举行奥运会,一艘又一艘的飞船登上了太空,那几栋人心的时刻——它们代表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东方的雄狮不再沉睡,它的声音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势不可挡!

当第一颗卫星、第一艘飞船飞向太空时,激动的脸上留下了什么样的泪?当神州十一号返航时,我们脸上的笑容又代表了什么?流下的,是欣喜的泪;而脸上的笑容呢,是代表我们中国人站起来的欢喜的笑容。

从原子弹的发射,到我们杭州9月初的G20峰会,给外国来宾们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我国已屹立在世界东方!现在还有谁会、谁敢欺辱我们?

正式因为有无数像朱丹这样的,牢记国耻、有气节的、愿为祖国荣誉而奋斗的有为青年!

同学们,让我们也成为这样的人吧!

读《木笛》有感14

爱国,不能只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今天,我读了《木笛》这篇文章,深有感触。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有个乐团在南京招聘演员,朱丹前来应考木笛演奏。面试这天恰巧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朱丹的考题是演奏一首欢乐的乐曲。朱丹换曲未果,只好放弃演奏退出面试。入夜,朱丹在南京大屠杀的纪念碑前吹奏,笛声催人泪下,考官大师听见了,被朱丹的技艺和爱国深情感动了,决定录取他。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慨万分。即使朱丹最后没被录取,他也是令人敬佩的。他没有忘记国耻,更没有忘记南京大屠杀中那30万生命血流成河,他的爱国之心不能允许他在如此悲壮的这一天演奏欢乐的乐曲。他只能凭借自己微薄之力去凭吊那些逝去的生命。

在有些人眼里,朱丹放弃面试是在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但在另一些人眼里,朱丹是崇高的,虽然他的放弃比起那些为国流血牺牲的人来说不算什么,但这种“勿忘国耻、凭吊逝者”做法已经很值得我们学习了。

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那是无数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曾经的伤痛,不能忘记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杀中惨绝人寰的行径。随着南京大屠杀那些幸存者数字的逐年下降,我们更不能让这一段历史封存,我们更应该拿出一些实际行动来缅怀过去。

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做一个像朱丹那样爱国的人。

读《木笛》有感15

鲁教版每册的语文教材后面会有八篇阅读文章,一般都是跟每单元的主题相对应的。《木笛》所对应的是四年级下册第四组主题——勿忘国耻。虽然教了许多年的语文,但我却不曾真正关注过这篇文章。

《木笛》讲述的是朱丹去应聘木笛演奏员的故事。经过重重测试,他和另外一名演奏员走到了最后,两个人只能留下一个。朱丹抽到的测试题是:任选一首乐曲表现欢乐。但是朱丹经过片刻的沉默后,请求改换曲目,不想演奏欢乐的曲目。原因是考试的那天——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主考的音乐大师惋惜地拒绝了他。当朱丹在雪夜的南京城,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吹奏起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的曲子时,那位主考的音乐大师也来到了现场。最终,大师选择了让朱丹做乐团的木笛演奏员。文章是有艺术加工的成分的,过程令人感动,结局令人欣慰。

当木笛演奏员可能是朱丹一声的梦想,也应该是朱丹赖以谋生的一份职业。可是当他经过重重选拔,站在最后的考场上,他的婉拒,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气节。

当我们面临这样的选择时,是选择用自己高超的演奏技巧,完成考官的题目呢?还是像朱丹一样断然拒绝呢?我想,选择前者的人,终究只能当一个木笛演奏师吧,而选择后者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名木笛演奏家。

当老师也是一样,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考场,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考题。当面对各种压力与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冲突的时,我们有勇气选择站在学生一边吗?

《读《木笛》有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